正匠论文|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 关怀凝聚新时代工人

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

关怀凝聚新时代工人

——论瑞安市建筑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作者|林晓多、陈宸、李春梅、马家彬、刘建军、洪欣欣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作为传统行业,它的短处正在逐渐暴露,从而产生了“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在瑞安市,这一问题同样突出。究其原因,有新生代劳务工人进入建筑业意愿不高、建筑业管理制度缺失、建筑业进入转型困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瑞安市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须要以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用关怀凝聚新时代工人。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全方位提升建筑业的发展质量,以制度、技术与人文关怀三管齐下,切实解决农民工用工问题。

 

关键词:建筑业;劳务工人;技术;转型升级;红色精神

 

1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6.4 万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业实现增加值达到 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占全国GDP 的 7.2%。2021年,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23010.97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7.85%。[1]

2021年,瑞安市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119家,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0.60亿元,比上年增长7.2%。瑞安市的建筑业规模不小,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然而,与过去不同,当今的年轻务工者不再把工地作为首选,“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日益突显,瑞安市建筑业的发展遇到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

2问题突显:结构失衡,管理困难

《建筑业劳务用工现状大数据分析报告(2021)》显示,当前建筑业劳务工人平均年龄在 40 岁以上,40 岁以下的工人占比仅为 34%。然而,美团研究院发布的《骑手职业特征与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美团外卖骑手平均年龄仅 30.6 岁,40 岁及以下骑手的占比高达 88.2%。两组数据对比之下,建筑业劳务工人面临的“年龄断层”现象尤其明显。

一方面,部分劳务工人因年龄较高无法再从事施工作业,企业正在流失大批已有劳动力。建筑业劳务工人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建筑工人从生理与心理上均难以适应建筑业较高强度的作业压力。另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进入或留在建筑业,而愿意从事新兴的服务行业,如送外卖,这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的“招工难”形势。

然而,建筑业的劳务工人大部分是重体力劳动者,失衡的年龄结构不仅毫无疑问是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的,而且对工人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工人整体的年龄结构失衡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建筑业劳务工人的流动方式与自身素质给企业管理提出了难题

基于建筑业的特殊性,建筑业劳务工人的流动具有无序性,他们的无序流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务工人长途跨省打工形成的地域无序流动,另一类是劳务市场混乱形成的跨项目无序流动。跨项目无序流动则可能影响施工项目进度,增加企业人员管理成本。由于建筑工人队伍零散、务工随意,频繁跳槽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施工项目进度。同时,人员的频繁进出,增加用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用工效益。

调研数据显示,建筑业劳务工人持证上岗率不高。其中,建筑业土建类、安装类工人无证上岗率分别为 48%、43%;特殊类/其他、管理类工人无证上岗率分别为 32%、20%。建筑行业部分工种,如土建类的瓦工、木工,安装类的电工、消防安装等有一定操作门槛,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少证或无证上岗的劳务工人安全意识缺乏、技术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仅增加事故风险,而且影响工程质量。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劳务工人的年龄结构失衡和管理困境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工难”“用工荒”问题日益严重,这成为建筑业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3原因探微:动力不足,制度缺失

根据《工人日报》2021 年 9 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 95 后新生代新产业工人中,有 45%的受访者希望从事餐馆、超市、房屋中介等传统服务业,29%的受访者希望从事如外卖小哥、驿站站长、网约车司机等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建筑业对年轻的新产业工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他们的目光更多被网约车、外卖送餐等灵活就业形式所吸引。新产业工人流入建筑业的动力不足,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薪酬收入的“性价比”不够高。收入是影响务工人员就业的重要因素,比较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务工人员月收入,制造业与平均收入水平相当,建筑业在平均水平之上,服务业低于平均水平。但从日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考虑,施工旺季建筑业一线员工日工作时间远高于其他行业,挣的是“辛苦钱”。[2]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我国各行业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整体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也较高,懂得法律知识并善于利用法律武器,重视企业精神关怀胜于物质关怀,迫切希望融入城市,同时希望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尊敬。然而据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虽然在不断上升,由 1340 元上升至 2609 元,但与城市职工收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3]

第二,社保参保率低,养老等问题已成多数人困扰。大部分劳务工人退下工地后难以谋生,许多人会回到农村务农;而且,建筑业属于高危行业,劳务工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职业伤病。因此,缴纳社保对于劳务工人群体十分重要。但根据调研结果,当前建筑业劳务工人参保率普遍不高。数据显示,拥有社保的劳务工人占比为 58%,42%的劳务工人无社保。在拥有社保的劳务工人中,33%的人为自行购买,购买类型基本属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仅有 25%的劳务工人的社保为企业购买,购买类型属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通常意义的“社保”)。

第三,职业荣誉感低,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制约我国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是“社会地位整体偏低,缺乏职业荣誉感”(63.1%)。在当今社会上,“在工地搬砖”成了“走投无路”的代名词,建筑工人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其职业荣誉感较低。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下,新生代务工人员往往不会把建筑工人作为理想的职业方向。

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业务工者人才梯队的培养,而这些阻碍大都是制度缺失的后果。

 

4出路何在:完善制度,技术转型

4.1 保障合法权益,改善施工环境

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离不开政府监管机构、企业自身、行业组织、媒体舆论的共同关注与努力。瑞安市建筑业要解决“用工荒”“用工难”的老大难题,势必要从完善各项制度开始。

首先,需要完善建筑业劳务人员的权益保障制度。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人员的流动性和艰苦的工作环境致使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自 2003年以来,浙江省各地均建立了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在规范建筑业企业劳动用工行为、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但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原因在于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只是权益保障问题的产生因素,相关政策措施的稳定性、持续性才是农民工权益保障制约因素。[5]2017年,温州市住建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劳务用工管理的通知。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规范建筑工程现场用工管理,其中包括落实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日常考勤管理制度,建立工程质安标准告知制度,建立施工现场劳务台帐和建立工资专管员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些制度,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中,要对建筑业务工人员的社保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规范建筑企业与工人之间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因为有了明确的劳动关系,企业才会在购买劳务工人的社保时不偷工减料;另一方面,要在劳务工人之中普及社保的重要性,让工人们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目前仍旧缺乏对流动性大的就业者更为灵活的社保缴纳制度。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对灵活就业人员仍存在诸多限制和不便。例如,针对数量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在工作地参保;许多新产业工人异地就业、工作岗位更换频繁,难以满足社保连续足月缴费达到缴费年限的要求,造成账户转移接续困难。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戴红兵提交相关提案,呼吁重视新产业工人社保缴纳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政策的包容性。

合理的制度是解决问题的保障,但整个行业的技术转型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例子之一就是建筑业一线工地环境恶劣,工人受职业病危害程度较高,只有通过技术革新,才能从根源上改善劳务工人的工作条件。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公布了新修订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其中,建筑业共包含 18 个建设项目,有 15 个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为严重。对此,最有效的对策是大力推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建设绿色建筑,一要扶植建筑企业,推进行业技术升级。由市政府牵头,扶持相关建筑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使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主推手。其中,建议大力推广BIM技术,BIM技术可以集成建筑的相关信息,以三维技术为支撑,构建建筑的数据模型,此类模型具有可视化、协调性、优化性、高效性等优点,能够助力建筑企业更好地将绿色标准纳入建筑设计、施工、维护的各个阶段,规范施工全程,逐步将粗放型的建筑业转型为集约型,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环境对劳务工人的伤害。[6]

建设绿色建筑,二要研发和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材运输便捷、施工简单,能切实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建材对建筑使用者的身体伤害。如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能够在自重下不用振捣,自行填充模板内的空间,形成密实的混凝土结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避免漏振、过振;2、降低作业强度,减少劳动力投入,节能降耗;3、消除振捣噪声污染,解决施工扰民的问题;4、简化工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又如可应用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高强透水混凝土,其强度可达到25MPa以上,透水混凝土能有效地对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达到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和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4.2 打造智慧工地,破解管理难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强调,将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成为近期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7]

智慧工地是顺应整个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应运而生,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智慧工地主要发展趋势。智慧工地通过先进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实现施工现场关键要素的实时、全面、重点的监督和管理,有效支持了现场工作人员、项目部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乃至行业管理部门项目的管理工作,提高了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保证工程项目成功。[8]

将智慧工地与“城市大脑”相结合,开发农民工用工管理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对建筑业劳务工人进行便捷管理,有效地应对建筑业劳务工人的无序性流动问题。同时,通过数据化管理,大规模的无序的建筑业劳务工人将成为城市中有序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宏观调配与建议,将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缓和“用工难”“用工荒”问题。

另外,面对建筑业劳务工人“老龄化”的问题,可以在打造智慧工地时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让机器人代替工人走上高危高强度的岗位,既缓解用工紧张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机器人加入工地,装配式建筑的实现将更进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年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采用机械化吊装.可与现场各专业施工同步进行。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建设周期短、利于冬期施工的待点。其构件预制采用定型模板平面施工作业。代替现浇结构立体交叉作业。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安全环保、有效降低成本等优点。并且,装配式建筑在预制构件生产环节可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或立模工艺将保温、装饰、门窗、卫生间、附件等特殊要求的功能高度集成。减少了物料损耗和施工工序。

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能够降低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其模数化设计的特性还能廷长建筑寿命。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有利于实现建筑工业化,能够极大地减轻建筑劳务工人的压力,将“人”的因素从繁芜丛杂的建筑环节中解放出来,应用在更加需要人的主体性的地方,从而提升建筑劳务工人的职业满足感与自豪感。

 

4.3 关怀凝聚力量,精神引领发展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并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9]

对于建筑劳务工人而言,他们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施工工地上,因此要保障他们的住房与后勤补给问题。政府或建筑企业应为劳务工人提供良好的居住宿舍或小套廉租房,保障其业余的生活质量。同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退休劳务工人,这些工人有些来自异地而意愿留在本地养老。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及住建部门可以建设集中的外来人员老人公寓,并依据退休工人的专业技能级别给予其优惠。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异地工人的养老问题,增强其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建筑工人提升自我,努力提高技术能力。

此外,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也须得到重视,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意见,为开展此类工作做出指引。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够与城镇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求政府做好留守儿童的相关服务和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和做好安全保障,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的解决,能让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建设,保持建筑业基层工地运转的稳定。

生活条件的保障是一方面,务工人员自身的发展是另一方面。

近年来建筑业愈发严峻的用工荒现象表明,新一代青年想要成为技能型建筑工匠的意愿并不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制约我国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是“社会地位整体偏低,缺乏职业荣誉感”(63.1%),其次分别是“工资收入与管理和技术人员相比不公平”(52.4%)、“工资收入低,与技能水平、实际贡献不匹配”(50%)、“技术工人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42.9%)、“对企业经营和国家管理没有发言权,处于被管理的地位”(31%)。技能培训不足、就业选择面窄、职业荣誉感低等都是导致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因此,开设建筑业劳务工人培训学校是必要的。在培训学校里,劳务工人可以学习专业技能与各类知识,不断地补充与发展自我。目前,瑞安市的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与技能等级评定机构极其缺乏,评价机制不尽完备。应大力健全职业技能评价机制,创办职业技能大赛,规范持证上岗制度,激励建筑工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自豪感。浙江省建设厅《关于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浙建人教函〔2020〕139号)指出,住建主管部门应加强市场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充分利用优质职业培训资源,促进行业职业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主管部门还应经常性地组织开设公益课程,为广大建筑工人授课,牢筑建筑工人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以红色精神引领瑞安大建大美。

艰苦奋斗精神是百年党史红色精神谱系之魂,也是我们今天最值得珍视并利用好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10]党以艰苦奋斗精神起家,又以此壮大,并带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也应该传承并发扬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挫败曲折,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国家与家乡的建设中去。红色精神激励建筑工人实现个人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增添职业群体的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建筑工人的职业自豪感,是一个从“工人”到“工匠”的形象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工人、政府、企业等各方努力,大众传媒也应在其中发挥作用。媒体可适当展现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核,挖掘这个群体中真实感人、积极向上的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其职业荣誉感。

2022年5月,温州市住建局印发了《关于印发温州市建筑行业“红色工地”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提出主要任务:在巩固“六有一好”基础上,开展以“一强一优五提升”为重点的“红色工地”建设质量提升行动。相信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有了各类举措的多管齐下,最终能建设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

 

 

5结论

 

2020 年8 月28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人才培养、用工制度改革、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但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继续存在。有关部门应当从建筑业当前现状出发,不能对超龄农民工实行‘一刀切’,而是能够制定相对弹性的缓冲政策,逐步解决目前建筑业“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为建筑业更新换代赢得时间。[11]

而解决“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最终归处。在解决现存问题时,同时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实现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才是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发展对人、对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统的建筑业,想要保持发展的势头,势必要以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用关怀凝聚新时代工人,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6注释

 

[1] 数据来源于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建筑业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2][5] 张晓:《关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思考》,《建筑》,2021年第17期,第32、34页。

[3] 赵帅:《民营中小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用工管理研究》,《智富时代》,2018年第4期,第99页。

[4]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人力社保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第27期,第17页。

[6] 吴晓芳:《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应用》,《陶瓷》,2022年第4期,第138、140页。

[7][8] 王景:《智慧协同 勾勒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8期,第32、33页。

[9] 刘正霞:《关于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产业创新研究》,2021年第15期,第109页。

[10] 方世南:《艰苦奋斗精神:百年党史红色精神谱系之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271页。

[11] 宋浩:《陷“用工荒”的建筑业出路何在》,《中国城市报》,2022年3月28日。

 

参考文献

[1]方世南.艰苦奋斗精神:百年党史红色精神谱系之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271-275.

[2]佛山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01):8-12.

[3]康茜,林光华.工业机器人与农民工就业:替代抑或促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02):43-56.

[4]刘正霞.关于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21(15):109-111.

[5]宋浩.陷“用工荒”的建筑业出路何在[N].中国城市报,2022-03-28(A09).

[6]沈彦君.基于全寿命周期“十四五”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4):133-135.

[7]宋永朋,张艳.绿色建筑与BIM技术的高效整合及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3):118-120.

[8]王景.智慧协同 勾勒高质量发展路径[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08):32-33.

[9]吴晓芳.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应用[J].陶瓷,2022(04):138-140.

[10]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温州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J].温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11):15-25.

[11]赵峰,王要武,金玲,李晓东.2021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02):1-5.

[1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人力社保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意见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27):17-18.

[13]朱泉,潘金铭.“城市大脑”让社会治理更聪明[N].新华日报,2022-05-30(A03).

[14]赵帅.民营中小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用工管理研究[J].智富时代,2018(04):99.

[15]张晓.关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思考[J].建筑,2021(17):31-35.